
深度解析“美生活”产品业务(下)
在经历了2022年疫情以及惨淡到底的互联网裁员大环境的影响后,整体餐饮到店市场线上交易低迷。美生活的业务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甚至个别月是停滞的状态。
进而在整体公司战略层面,期望在微信私域业务的基础上,向“新媒体”的定位继续探索。我们重新聚焦并决定向抖音生态进发,以短视频+直播的方式为商户提供全新的线上引流服务。
一、定位调整
基于当下整体业务规模和增长趋势,并结合现有新的营销渠道进行研判,公司整体定位调整为:
本地生活新媒体全域营销交易平台
流量侧和供给侧的结构,如下图调整:
新增了公域流量的部署,主要在抖音侧。而快手侧的定位在于抖音跑通后,将经验复制运用进快手。尽管快手域的打法与抖音侧有较大区别。
二、业务策略
业务策略包含供给和流量两个视角。首先我们对整体阶段做一个总结,依然运用:流量、货架、供给这个结构去拆解。
第一阶段:0-1,私域为王
一个产品或是业务,从0到1的时候,首先看供给。
1、供给
美味刚开始做这个业务的时候,我们运用自身积累的商户资源优势:
① “大品牌”
美味这么多年排队和SaaS业务的推广,积累了大量头部餐饮商家。我们相较于竞品,有很多的大牌优势。
② 广告置换
运用一直与大品牌之间的广告业务,将之前的CPT模式,更新为广告置换券的CPS模式,增加到店客流的同时,完成美味线上交易属性缺失的业务短板。
同时,广告置换券天然拥有高折扣的优势,再加上“大品牌”的心智,初期很容易打出市场。
③ 高毛利,拼效率
因为上述第二点,我们可以拿到高毛利的单品,那么在高毛利的市场竞争中,需要的是拼效率,即:在单位时间内,可以转化更多的利润。
2、流量
因为供给中谈到的“高毛利拼效率”,这样的高转化,适合在私域中运营。而美味也是基于私域积累了很多业务经验。
在流量方面,我们主要依靠以下三点:
① 社群营销
线下排队流程,由之前的扫码关注公众号,变为加企微客服,再转化进社群。
这样,线上大量的排队流量,直接转化为私域流量,为后续的商品转化提供了大量的流量基础。
在小程序各个流量较大页面,均铺设加入社群的入口,吸引用户加入社群。
② 搜一搜
与微信搜一搜合作,将POI打通,实现搜索门店,直接露出可提供的业务能力。
搜一搜给到的流量支持,在小程序侧的第二位。
③ 达人分销
冷启动,除了结合自身优势和微信的能力外,也需要一些外部线下能力。我们找了分销达人,做了前期供货和转化变现的能力,在双方互利的前提下,拿到了均衡的流量上涨结果。
3、货架
在第一阶段,我们主要的货架阵地即是:微信小程序。
一切围绕小程序做微信私域内的流量供给和转化。
4、第一阶段尾声
由于广告置换的周期性的特点,以及高折扣对于商户品牌和利润均有较大伤害,供给上很难有较丰富和较高频次的供给能力,所以,在“持续增长”的诉求之下,需要寻找新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于是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思路:向公域要利润。
第二阶段:1-100,私+公,共同发展
一般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方式有很多,例如:增加流量、增加供给、增加战场。
分析美味当前的业务情况,我们在微信私域侧的增长,会随着供给的增长,转化逐渐趋于平缓。
这个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,我们当前业务模式的特点是:用户履约成本高、周期长,同时我们的供给模式单一,再加上微信私域池中触达用户的方式和频率受限(生长在别人的“池子”里)。那么要做到在短期持续找到第二增长点,我们需要再找一个“池子”。
于是非常自然地选择了当下最火的“抖音本地生活”的餐饮赛道。
那在抖音这样的“公域”流量属性的池子里,主要的打法是:低毛利,拼规模。那既然是低毛利,那么我们的供给特征一定要改变。
1、供给的变化
① 日销券
首先来自优惠券本身的变化。由之前的广告置换券,逐渐变为日销券为主。在抖音这样一个流量生态内,更多获取流量以变现交易为目的。如上文所述,拼规模是在抖音域内的主要目的和打法。
而要规模,需要商户可以提供更多量级的优惠金额。在不影响商户利润以及可以为商户带客的情况下,低毛利率的日销券成为合适的选择。
② 三方资源
为了短期内可以扩大平台供给,我们对接了千千惠、联联周边游、自我游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供应商平台,从他们那边选品,以供美味平台可以撑起“规模”供给的盘子。这也为我们可以拓展服务范围提供了业务基础。
在三方资源的设定上,我们仍然以自营商品为主,三方资源为辅的策略。但在“美味APP”上,我们是全量三方资源去做支撑,以便于APP去做更多业务场景的串联和业务探索实践。
③ 新媒体服务
消费券的低毛利,更多可以获客和导流。为了更好地提升商户服务和赚取更高毛利。我们推出了帮助餐饮商户从渠道投放、短视频制作、直播推广一系列的套餐服务。我称它为:“美味新媒体服务”。
在之前置换券的基础上,我们扩大服务范围,不仅可以为餐饮商户提供更多营销能力,同时也为我们提高了收费基准和毛利水平。
④ 达人服务
增加推出达人拓展服务,利用达人账号为单条视频实行推广。以达人推广来作为视频导客的重要流量来源。
美味也推出一站式领取任务,并全渠道推广的服务承接,让达人可以效率更高的挣取收益。目前开放的平台有:抖音、快手。
⑤ 到家业务
“美味心选”一直承担着美味电商业务。为了将本地生活的到店到家场景更加丰富的结合。电商业务正在筹备自己的供货渠道,为新媒体渠道提供更加丰富的供给类型。
2、流量的稳中求进
除了在抖音“公域”做了非常大的投入和改变,在微信侧私域仍然持续加码。
① 公域
直播:抖音直播、微信视频号直播
短视频:内容团队加达人共创,产品支持自动化云剪辑提升视频生产效率
达人:达人推广门店POI短视频,扩大流量曝光
② 私域
微信私域是美味目前的基本盘。在基本盘上,我们主要围绕:“留存”、“复购”去做营销方面的努力,同时辅以美味自研的用户分层去做尽可能的精准投放。
优惠券(基础):围绕交易全链路,分别对新客、老客、交易,不同场景,发放优惠券,以达到促进留存和复购的目的。以及通过发放优惠券,提醒用户到期使用,增加了触达用户的方式和频次。
推送(唤醒):社群群发、拓客宝(短信)、微信消息模板、APP推送
活动(粘性):新客专享、抽奖签到、平台日会场
精细化运营(转化提升):搜索流量优化、商品智能推荐、优质商品高优先级推荐、滞销商品提供专区扫尾
视频号(新增):视频号围绕短视频和直播,持续为小程序引流并转化交易。
同时利用内容输出,持续加强美味心智,以获取更多“老客”。
3、货架
货架没有特别变化,公域中,增加了抖音小程序。
主要变化在于中后台,我们做了“上单全流程自动化”。从销售签单 -> 运营审核 -> 自动上线。
大大提高了商品上新效率,让平台更高效地保持售卖常新,不断将新品触达私域用户,以及同步抖音平台。
4、阶段总结展望
以上业务策略的调整,是美味对2023年的基础展望和行动计划。总结看即是:
① 流量
增加抖音、快手等新媒体渠道,来为餐饮商户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。以期带来更多的到店流量。
② 供给
到店交易的抓手,增加了日销券,以便做出规模和更好的市场覆盖率。同时,通过覆盖率来说服商家购买我们的新媒体套餐服务,来完成场景更丰富的流量获取闭环。
三、产品策略
基于“整体定位”中的所示。产品更多承担搭建货架、以及基于商品订单营销的策略工具组创建。
1、平台货架搭建
① 整体思想
公域接入、私域做大,再发展壮大自己的“盘子”。
② 公域
抖音:抖音小程序作为主要货架,在抖音域内,再去增加可能的玩法接入。
快手:API对接完成,后续更多自运营的事项。
支高:支付宝和高德,后续运营均为维稳为主,这两侧的增长,我们可以看见的点并不多。
③ 私域
微信小程序,持续扩大引流入口和方式,增加平台自扩能力,以备将来增加供给来源和供给类型。
2、策略工具组
① 营销
除了上述提到的已有营销能力外。在平台底层视角上,如何将私域或公域(别人家池子)的流量,吸引到美味APP上,是需要持续尝试的事情。
目前可以想到的是:平台权益的迁移。主要方式是基于美味平台会员作为媒介。
围绕权益,我们需要增加供给,以便拥有稀缺或制造稀缺的空间。其次是心智,权益啥的说到底是“术”,“道”才是留住和影响更多人来交易的源头。即,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,为什么是美味。
② 服务
围绕服务,首先我们框定人群。从互联网产品的属性来看,主力一定是年轻人,即18-40岁。这部分人群恰巧在美味服务的主力人群中,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服务去牢牢抓住他们?
其次,是服务范围。即我们做什么样的业务?是餐饮,还是拓展更多的本地生活场景?以及如何做这些业务让用户熟知、依赖我们?
3、探索
在美味转型的当下,直播和短视频会是目前获取流量和积累内容的主要方式。
产品需要尝试去探索可能的,与直播和短视频相关的产品能力搭建,以便去提升直播和短视频在各自业务过程中的效率或是痛点问题,以便在这个内容爆发的时代,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获取内容的方式。
4、总结
在整体业务以营销和销售为驱动的当下,产品确实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。不论形势如何,产品人都应该抱持初心,结合业务努力去探索一条崭新的道路。
四、思考和期待
本节,我结合自己和朋友的一些问题,做一个局部的、自我思考的阐述,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次记录和检验。
1、对于代理服务商来说,抖音是不是一个好生意?
抖音对“代理服务商与商家一对一”的设置,即排它性,对于商家和服务商来说,可能都不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,毕竟商家永远缺流量、缺方式,服务商永远缺供给。可以理解抖音出于对服务商的监管,而做出的限制措施。但对于如此大的平台来说,如果终局想要自营,就别跟服务商这么早的扭捏的合作。
上述是一些背景,回到问题本身,我觉得不论如何,当下抖音可以提供巨大流量,对于服务商来讲一定是一个好生意,哪怕有各种来自抖音官方的限制。服务商要做的,就是练好内功,去争取或说服商家,来做好流量生意的服务。
2、美味是否需要做独立平台?
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流量和交易都在别人的池子里,怎么会没有危机感?还记得2021年8月,美味的微信小程序因为用户的举报,就直接被干下线。如果不是认识微信内部的人,可能没有那么快可以走快速通道,尽快恢复上线。这件事,对公司是一个非常大的警醒。也是那时,几位老板们才对我提出的将主阵地回归到美味APP上,有了足够的重视。尽管美味的业务还是暂时要在别人的池子里再成长一段时间。但我依然认为,需要尽快拿起APP去做出属于自己的产品阵地。
跟直属上级讨论过一个话题,我认为一个APP常规平均日活(月度看)跌破10w,再想成长起来会很难,因为涉及到业务增长和用户心智。这也是来自之前在大厂的经验。但他不这么认为,原因是美味有自己的排队业务作为基本盘,可以支撑再次起量。
可是美味的排队是基于线下场景,快速线上取号排队,APP一定不是拉新的首选,走现有的流程才是最快选择。那么APP的拉新和心智提升,又该如何做呢?这在上一期的美生活业务分析中,有所提到。同时,美味排队所带来的流量,在现在的微信小程序上已经体现,如果要做出规模,排队不会是重要的流量和心智来源。
3、本地生活的生意基于美味可以怎么做?
美味目前是一家“营销交易”公司。那问题就等同于:在本地生活场景下,美味可以做哪些营销的事情。
营销的本质是带来流量的转化和心智的深入人心。那么本地生活场景下,为商家提供全渠道的流量营销服务,可能是当下美味最实际的方式。即为:直播、短视频、消费券。但是否需要扩展到本地生活全场景,我觉得要看不同业务类型下,商业模式和盈利点分别在什么地方。然后再利用营销的方法,去撬动用户的需求。
4、美味是个什么样生意的公司?
To B的公司。这个问题我跟好多人非常深入地探讨过。美味不是ToC,甚至一点C的基因都没有。我们不能看见美味的业务有小程序和APP,就认为美味有ToC的部分。这是不对的。
一般认为美味有C的业务的原因是对标了 B2B2C这样的模式,认为美味有C的线上流量和交易呀。但我们要回到所谓ToC的本质,即是规模。如果没有C的流量规模,那么做C的生意,是不能判定为ToC的。为什么?
首先,我们可以看一个很强的竞对:美团。美团是B2B2C,但本质上,美团还是一家ToB的企业,因为业务的重心,还是在B端,因为供给在B端。同理,阿里的业务也是B端。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美团和阿里这样的公司,会有ToC的心智呢?是因为规模。只有规模足够大,才有可能满足足够多C的需求,从而可以因为C端的需求而倒逼B端的供给。如果规模很小,供给侧就算足够丰富的话,又能卖给谁呢?
所以美味内部,很少去谈论用户行为、路径转化、画像分层。原因还是在规模太小,就算做了用户的路径、行为、分层分析,还是很难会有足够的样本去验证产品的推断,没办法形成基于C端行为的分析理论。所以在产品侧,更多还是业务和销售驱动。例如小程序首页的广告位,因为需要多卖钱,都可以不断往下堆叠广告位(直铺),以增加曝光,让商户买单。产品在这样非常损伤用户体验和心智的行为下,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。所以,我自己总结美味的商业属性是批发商,而不是零售商。
那这时,又有一个问题诞生:那么如何一点一点地形成C端规模呢?简单说,这里有个非常好的方法论,就是流量、货架、供给。供给多,流量少,就去找流量;流量多,供给少,就去增加供给。在彼此的增长过程中,流量势能逐渐形成,从而不断成长去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,这时ToC的形态就形成了。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和复杂的程序。
5、2023上岸的期待
在抖音业务的开展下,GMV的规模一定会爆发式增长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GMV只代表了业务过程。在消费券的业务逻辑下,到店履约核销才是真正发生交易的行为结果。而这里的核销率,抖音是比较低的。
我们在看抖音的爆发增长的同时,也要冷静的看待抖音,它的基因仍然是一家“娱乐”公司。平台上的消费行为,大多还是冲动消费或是兴趣消费。那么在电商逻辑下是较为匹配且履约是非常方便的。但是履约链路较长的本地生活业态,还需要持续的实践、观察和思考。
但不论如何,都希望2024年的时候,美味可以争取“上岸”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